6月30日,由痴女-痴女色情
主办,痴女-痴女色情
数字法治研究中心、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数字治理专委会承办的“‘数据的权属、流动与运营’——学术与行业的对话”学术沙龙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为数字法治系列沙龙第五期,痴女-痴女色情
副院长、教授、数字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陈坤致欢迎词,南钢集团产业投资集团执行总裁、南钢风险合规部部长孙飞,上海交通大学凯原痴女
助理教授衣俊霖,痴女-痴女色情
助理研究员邱慧心,山东浪潮数据库技术有限公司苏皖区总经理孙浩,痴女-痴女色情
助理教授罗亚文,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战略法务部副总经理李斌,浙江大学痴女
副教授冯洋,苏州大学王健痴女
副教授施立栋分别做主题报告。西南政法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杨尚东,痴女-痴女色情
副院长、数字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阳做会议总结。本次沙龙由痴女-痴女色情
副教授、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数字治理专委会秘书长李晴主持。
活动伊始,李晴介绍了沙龙旨在打破学术与行业壁垒,通过多视角碰撞凝聚数据治理共识的核心宗旨,拉开了这场跨领域对话的序幕。陈坤在致词中强调,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其权属界定、合规流动与高效运营是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共同面临的关键课题。此次数字法治系列沙龙以联结学术智慧与行业经验为目标,聚焦数据治理核心议题,正是为了回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践需求。

孙飞以《南京钢铁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挑战与破局》为主题进行报告,分享了南钢集团在数据治理与应用中的挑战与破局经验。南钢集团曾一度面临数据权属边界模糊、数据泄露与滥用风险加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与交易难题等挑战。为此,南钢构建了矩阵式数据管理网络,压实数据治理责任,打破部门壁垒。同时,通过建立数据问题池闭环机制,提升数据质量;强化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管理,制定安全管理规范并利用专业工具保障数据安全。此外,南钢还以钢铁行业产业链可信数据空间为牵引,促进跨行业数据可信流通利用,建立产业链智慧协同生态。南钢的实践为钢铁行业的数据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衣俊霖以《数据产权登记的理论反思》为主题进行报告。他指出,当前我国数据产权登记在地方试点中存在“数据知识产权”“数据权益”“数据资产”等多元权利名义并存的现象。既有研究中,主流观点认为立法设权是产权登记的前提,但也有观点认为登记公示本身即可确认产权归属,无需立法创设财产权。衣老师提出,数据产权登记不应仅是辅助程序,而是界定产权的关键手段。他认为,即使没有立法设权,数据产权登记仍可通过信赖保护形成类似“反射利益”的排他性权益。这一观点为数据产权登记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邱慧心以《数据跨境流动的国际规则博弈与中国路径选择》为主题进行报告。她指出,全球数据跨境流动主要受欧盟人权本位主义、美国商业自由主义和中国国家主权主义三大模式影响。中国通过《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了数据跨境的法律基石,并形成了安全评估、标准合同和保护认证三大出境路径。邱老师提出企业国内合规的“四步走”路线图,包括数据盘点、分类分级、路径选择和落地监督。同时,她指出中国在数据跨境领域的机遇与挑战,呼吁企业理解宏观格局并掌握实战策略。

孙浩以《数据中台助力数据资产化》为主题进行报告。他介绍了浪潮旗下的KaiwuDB数据服务平台,这是一款面向AIoT场景的数据资产管理工具,能够提供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存储、计算、治理和分析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数据资产化。孙经理还详细探讨了数据资产入表的流程,包括数据评估、合规管理、价值计量等环节,并分享了中交某局数据资产入表的成功案例。此外,他介绍了KaiwuDB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成果,包括与高校联合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孙经理的分享为企业如何通过数据中台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资产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杨尚东对前四位专家的分享进行了深入点评。他指出,健全的市场经济需要明确的产权归属,数据也不例外。数字经济带来了巨大红利,但利益分配的前提是权属清晰,这涉及公平分配权问题。同时,数字技术的普及对个人信息和隐私产生了深刻影响,企业和部门需明确数据归属,以避免侵权风险。当前,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理论研究需关注实际问题,实践中的创新也需理论支撑。数据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但目前数据相关研究在推动数据流通和监管方面的功能仍不明确。他呼吁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解决数据领域的实际问题。

会议下半场,罗亚文首先以《数据资产融资担保的法律实现》为主题进行报告。她指出,当前数据资产融资担保已出现多种实践样态,如企业信用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数据资产融资担保的规范构造应明确担保客体为数据持有权及使用权,担保形式以权利质押为宜,且质权设立应采用登记生效规则。她还探讨了数据资产质押担保的权利行使、担保实现及特殊规则,包括个人数据的财产权证立与信托机制、企业数据的在先权益保护与脱敏处理、公共数据的担保主体与行为限制等。

李斌以《企业数据价值释放的路径、挑战和对策》为主题进行报告。他指出,企业数据价值的演进路线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资本化”,需经历资源化、产品化、资产化等阶段。李经理介绍了企业内部数据治理的实践,包括构建“供管消”协同的数据治理体系、搭建数据治理框架、理清数据资源目录、建设云脑分析平台等。他还指出企业数据价值释放面临的挑战,如数据权益分配、管理规范不确定性、交易规则差异化和数据处理能力局限等。为此,他建议厘清数据边界、明确共益分享原则、统一数据标准和交易规则,并建设高效可信的数据基础设施。

冯洋以《公共数据资源授权模式的二元结构及制度构造》为主题进行报告。他指出我国自2021年启动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改革以来,地方实践与规范建构呈现二元分化态势。实践层面,多地通过设立国有独资数据运营实体,借助排他性授权机制配置专属运营权;而规范层面,地方性制度建构明显滞后于实践创新。而公共数据资源授权面临三重阻力,包括行政履职成本递增、数据安全与利用制度安排的失衡,以及放管服改革与数据授权的制度悖论。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应然模式与制度构建的建议,包括阶段性限制运营单位数量、以价格作为竞争性授权的遴选标准等举措。

施立栋以《政务数据共享的组织法回应》为主题进行报告。他指出,政务数据共享是数字政府构建的关键环节,但学界相关研究相对不足。施老师认为,组织法视角是解决政务数据共享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强调需通过组织法保障数字政府的运行。他分析了政务数据共享背后的组织法难题,包括难以撼动的“条块分割”体制、权力再中心化的隐忧以及与线下政府的协同困境。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组织法回应的可能路径,包括明确主责机构、设立首席数据官、与编制调整联动,以及确立政务数据的公有公物地位。

杨阳针对会议下半场报告做总结。他指出,根据各位专家的报告判断,数据集中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集中化管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数据权力和与之相关的行政权力、商业权力高度集中,因此从公法和私法的视角,都需要构建有效的制衡机制。理论研究应紧密联系实践,法学研究不应局限于理论探讨,而应更多地服务于现实需求,关注数字法治、数据权利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如何在不同层面上建立合理的数据权利和数据控制权分配机制,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在数据管理中应特别关注数据的来源和数据权利的边界问题,尤其是区分个人数据和公共数据。杨院长的总结为本次学术沙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至此,“数据的权属、流动与运营”——学术与行业的对话沙龙圆满结束。作为数字法治系列沙龙的第五期活动,本次沙龙搭建起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的对话桥梁,为数据治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探索提供了跨领域交流平台。